一生琴缘
记湖南覃氏提琴工作室--覃明湘先生
摘自《湖南工人报》 记者:周振华
2001那年的一个春夜,上海市。我国著名提琴制作大师、音乐教育家谭抒真教授的家中.九十四岁的他静静的靠在沙发上,聆听着一位出生湖南提琴制作师的演奏,优美的琴声不时飘越窗外,给乍暖还寒的早春之夜注入了丝丝暖意。
一曲《梁祝》下来,一向严谨的谭老露出了舒心的微笑。谭老知道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提琴制作师已为之奋斗了四十多年。从毛头小伙到两鬓染白,谭老看着这位爱徒在小提琴的制作上翻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谭老欣赏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夜,这两位有着四十多年友情的师徒谈得很深,聊得很晚。临别时,谭老挥毫泼情。赠至八个大字“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这既是老一辈提琴制作大师对年轻一代的鼓励,更是他们一生对艺术追求的写照。
这位从湖南奋斗出来的提琴制作师便是湖南覃氏提琴工作室的覃明湘先生。
小提琴,那带有四根金属弦线,身长355毫米的木制乐器,由于她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强,常被人们视为音乐艺术的皇冠。她是深奥莫测的真正音乐艺术美的化身,这种美充分体现在音乐(演奏)和力度(外观造型)的有机结合。过去人们很难想象,把这种“阳春白雪”的艺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把这大山的一位小伙子带进了这艺术的殿堂,并为之奋斗了四十多年。覃明湘先生从小就酷爱音韵,探寻丝竹之乐,并展示出独到的天赋,很小便涉足民族乐器的制作。14岁那年,覃明湘便制作了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由于覃明湘先生对音乐的先天感悟,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他便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学习制作高级二胡等数种民族乐器。当时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汇集了国内民族乐器制作的精英,这里为后来中国民族乐器的制作输送了许多可造之才。应该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摇篮,而就是在这摇篮里,覃明湘先生跨出了艺术人生的关键一步,因为家庭的贫困,这位从湖南大山走出来的小伙子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开始并不引人注目,只有老师们知道这位衣着朴素,身影瘦小的山里人比别人多了一份勤奋。直到后来覃明湘制作的二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中获奖,人们才把目光注意到这位瘦小的山里人,目光中多了一份赞叹。而此时,覃明湘对音韵的追求开始痴迷。期间覃明湘先生并不满足对现有艺术的追求,投奔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谭抒真,师从高级小提琴的制作。当时的谭抒真名贯大江南北,通过正常的渠道,想见上一面都很难。凭着对艺术追求的一股韧劲,覃明湘缠上了谭抒真,他不知从那里打听到了谭抒真的家,便经常带着自己制作的小提琴晚上登门求教,那时的艺术家是严谨的,覃明湘每次登门,谭抒真都耐心指点,有时为求得一个技术上的解答,覃明湘要在谭抒真的家门口守上十几天,才能见上一面,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谭抒真被这位瘦小的山里人的精神所感动,收下了这位非正式学员身份的学徒。这种为艺术追求不懈努力的师徒情深延续了四十几年,直到谭老去世,这四十年中,覃明湘辗转南北,追求艺术,始终得到谭抒真大师的悉心指导,在音响学理论上覃明湘大胆借鉴,又不断创新,制作了为数不少的好琴,而覃明湘先生认为这四十多年艺术人生的追求之中,最宝贵的是学到了一代提琴大师追求提琴完美和珍贵的品质。
当覃明湘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毕业时,国家正着手西洋乐器的振兴。业绩突出的覃明湘又被转入广州红棉提琴厂从事提琴的研究与制作,师从老一辈著名提琴制作大师梁国辉,覃明湘先生的艺术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在广州提琴厂名师的指点下,覃明湘先生把对音韵的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既懂民族乐器艺术,又通西洋音韵的乐器制作师。广州毕业后,覃明湘回到上海,在上海提琴厂工作数年,在基层宣传队拉过提琴,又创办过乐器厂。覃明湘把制作研究小提琴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尤其以斯特拉第瓦利大师为杰出代表制作的小提琴,以她幽婉动人的音色,征服了亿万观众,众多音乐大师的旋律都和意大利小提琴潆绕在一起,意大利的小提琴有如此神秘的魅力,如此动人的力量,使她在彪炳了300多年后,还依然光彩照人。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作家一直在按照意大利提琴的琴型和尺寸进行仿制,不仅提琴制作家,就连声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也都纷纷加入了探索意大利提琴奥秘的行列。可以说高级提琴制作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艺术。这一概念过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或者只是模糊地感觉到。
小提琴全长不过六十公分,从外观到琴板的弧度、薄厚、琴体尺寸,可以制作得与斯氏琴分厘不差,甚至内行人一眼望去也真假难辩,但演奏起来,琴音就相差甚远,是什么原因列?为了探求提琴的奥秘,覃明湘利用维修的机会把一些国外进口的高级提琴拆开,细致量度各部分的尺寸,并和自己制作的提琴相比较,经过反复摸索、实践,并多方求证,最后把问题归纳到木材结构上来—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块木板,密度、弹性模量、水萃取物、全纤维素、木质素等都不一样,怎能机械的照搬,工艺尺寸完全照搬欧洲古琴的做法不恰恰是失败的关键所在吗?于是在“因材施工”方面成了覃明湘重点突破的问题。
为了解祖国木材的特点,覃明湘几乎跑遍了我国著名的林场,从东北的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川滇高原;从大漠秋风起的新疆到海南万泉河畔的五指山,都留下了他艰苦跋涉的足迹。覃明湘终于总结出一整套选材、配料的工作方法。为了取得最佳的制琴数据,覃明湘把自己做的琴板弧度及各个部位的厚度结合音质加以比较,摸索出一套“因材施工”的途径,从此,制起琴来得心应手,成竹在胸。
而鉴别提琴是音质是制作师必备的一个条件,为了提高欣赏和鉴别琴音的能力。覃明湘几乎把能弄到的门德尔松 、莫扎特 、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的小提琴名家的唱片认真听了数遍,其中有些琴音优良的听过不下百遍,通过辛勤的训练,使他具备了敏锐的听觉,提高了对提琴音质的鉴赏能力,记不清有多少国外著名乐团来华演出,为一睹名琴风采,观摩油漆风格,覃明湘想尽办法进入后台,有时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小时,为了更深入的探索,覃明湘在业余刻苦攻读英语,熟练掌握了这一语言工具,搜索和翻阅了大量的提琴外文资料,为制琴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美国朱丽亚和曼哈顿音乐学院教授David WalterL 来华访问期间,试奏过覃明湘的小提琴后,评价“音质宏亮,丰满纯净,工艺精良,演奏手感舒适,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做出这样的精品来。”并表达了回国后一定要多介绍覃明湘小提琴的愿望。
俄罗斯使馆的一位文化参赞有一把价值12万美元的欧洲古琴,不小心碰坏了琴角,急得团团转,后来找到覃明湘,经过修复后,外观连修过的痕迹都看不出来,这位国际友人连连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香港有一位收藏者慕名而来看过他的琴,听过音色后,马上决定买下一把以作至爱收藏。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在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覃明湘走遍了大江南北,遍访名师,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从大山走出的,如今又回到大山,回报大山。这既是一种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更是一种把小提琴艺术发扬光大的艺术追求
小提琴作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应该让山里人沉醉,更应该让山里人分享。覃明湘先生认为自己应该有一种使命,让山里的孩子拉到好琴,让山里的孩子感受这种高雅。在这种使命感的催促下,覃氏提琴工作室创立了。这种改变工厂流水生产观念的确立,使得覃氏提琴工作室从创建之初便定位在一种高层次的水平之上。如今的覃氏提琴工作室,主打新琴制作业务,同时也担负古、旧提琴的修复和保养工作。覃氏提琴工作室正凭着深厚的制作功底和多年的维修经验,为广大的音乐家、音乐爱好者提供优质的艺术作品。
如今,在全世界许多优秀的演奏家,著名的收藏家以及数量不少的音乐爱好者都以拥有覃明湘的作品为荣!五十年制琴生涯,五十年琴瑟人生,五十年追求历史,五十年艺术品质,铸就了现今覃氏提琴工作室的艺术灵魂。拉琴、爱琴、以琴为乐;制琴、修琴、唯琴一生。覃明湘以其深厚的造诣和优良的品格,谱写出了自己的一生琴缘。
|